Quick Web Site:www.study666.com
  首页 > 留学资讯 > 内容  
2012-8-16

如何让来华留学生融入中国校园生活

作者:Stella 来源:study in china 点击率:  
新学期开学,听说班里有几名外国留学生,今年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的胡小波很兴奋,以为可以和这些外国同学一起交流、学习、成为好朋友,然而,半个学期快过去了,除了上专业课时能够见个面,胡小波与他的外国同学鲜有实质性的接触。

  “与内地情况相似,在香港,当地学生与留学生尽管生活在同一个校园,但仿佛处于两个不同的世界。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学生跨文化融合,这是个世界性的难题。”日前,在北京联合大学举办的“2010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上,香港岭南大学商学院院长狄恩·乔斯佛德呼吁建立合作学习模式,促进不同国籍学生的交流互动。

  近四成留学生很少与中国学生交流互动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将中国作为留学目的地。据教育部有关部门统计,仅2009年,我国就有610所高校、科研院所共接收来自190个国家和地区的23万余名各类来华留学人员。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每年招收留学生上千人。

  对于数量众多的外国留学生,如何让他们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尽快融入国内高校的校园学习和生活,加强与中国学生的交流、学习,这不仅关系到留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据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多达86%以上的留学生有进一步与中国本土学生交往的需求,其中46.1%的人认为这种意愿非常强烈。然而,高校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的状况并不令人满意。在很多留学生比例较大的高校,不仅中国学生鲜有机会与外国留学生交流,外国留学生也很少主动与国内学生交流。调查显示,35%的留学生很少与中国学生交流、互动,经常交往的只有30%,高达39.5%的留学生认为自己“没有亲密的中国朋友”。

  调查还显示,大部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往集中于通过熟人介绍或是协会组织,而且44.7%的留学生选择学习语言文化为交往目的。外国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流呈现出频率低、程度浅的特点。

      上课、住宿等安排造成交往机会缺失

  为什么外国留学生与中国本土学生都存在着较为强烈的跨文化交往需求,而实际的交流却这么少?

  记者在实地走访了北京的几所重点高校后发现,为了管理的方便,这些高校无一例外都建有单独的留学生公寓、留学生食堂和教室,外国留学生单独编班上课,与中国学生几乎没有重叠或交叉的学习、生活空间。来自美国的留学生杰克表示,他很想和中国同学交朋友,却因为不在一起上课,失去了很多机会。

  中国人民大学的调查也显示,62.5%的留学生认为学校的上课、住宿安排,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多的人际交往机会;另有21.9%的留学生则认为,学校社团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人际交往空间。

  据了解,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关于外国文化的学生社团,但是这些社团大部分以中国学生为主,只有少数的外国留学生参与。有的外国留学生表示,他们只参加本国学生组织的社团,中国学生的社团没有特别针对留学生的项目,不是很有意思。

  此外,中西文化的隔阂以及语言障碍,也是影响外国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深层次交往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对那些初来乍到的外国留学生,因为语言不通,与中国学生的交流频率和层次都相对较低。

      让留学生与本土学生在“一个屋檐下”学习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提高留学生的比例,加强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应对国际事务以及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在“2010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上,北京联合大学校长柳贡慧表示,该校计划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5年内将留学生的比例提高到5%。

  如何在提高留学生比例的同时,加强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互动呢?狄恩·乔斯佛德教授结合岭南大学的经验给北京联合大学“支招”:可以建立本土学生与留学生合作学习的模式,让不同国籍的学生构成一个团队,通过分组学习、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式,加强留学生与本土学生之间的了解和联系。

  一名曾经到德国高校做过“交换生”的学生告诉记者:“在德国柏林,我们和德国学生在同一个教室上课,同一个食堂吃饭,住在同一栋公寓里。楼内的人多是来自德国其他地区的大学生,也有一少部分其他国家的学生。既没有24小时的‘安保’,也没有全天候的‘留管’人员,大家却也相安无事。与‘隔离式’留学生管理模式相比,这种方法值得借鉴。”

  据了解,美国等接收留学生较多的国家,在促进留学生尽快融入当地社会方面,一个共同的做法是,让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学生都“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和学习。这种管理模式为留学生与当地学生交往创造了很多机会。

  专家建议,在来华留学生越来越多的背景下,高校应当打破留学生和本国学生之间的隔阂,尽量提供一体化的环境,并且创建一些能够吸引外国留学生参与的学生社团,这样不仅有利于拓宽留学生的交际面,增强他们的归宿感,对于提高本土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也将大有裨益。